• slider html5
  • html5 slider example
  • slider in html5
  • html 5 slider
  • html5 slider template

对《关于科学定义教育强市,有序推进教育强市建设的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18/5/2 10:06:00 来源:市教育局 浏览:()

民进丹东市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科学定义教育强市,有序推进教育强市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收到提案后,市教育局高度重视,主要领导组织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提案中所提出的问题,并结合我市教育工作实际,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目前,对教育强市的定义是指某个地区或城市教育发展、办学质量全面提高的一个标志。具体来说:第一、教育强市首先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改革发展,社会对人才规格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教育不仅要出“好产品”,而且还要多出“精品”。第二,教育强市要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良好的育人环境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培养人才、出好人才的前提条件,是教育的基础工程。第三,教育强市必须有数量足、学科配套、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市的中小学,特别市山区中小学仍存在教师数量不足、学科不配套,教学水平不高的现象。尤其是山区农村初中、小学体育、艺术、健康教育的教师出现较大的缺额。第四、教育强市必须是均衡发展的教育。所谓均衡发展的教育就是城区、农村中小学教育要均衡发展;普通、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办学品位全面提升。第五、教育强市必须实现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管理是生产力,提高管理水平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也是如此,没有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就难以实现教育的高投入、高产出,也难有教育的高质量和高效益。第六、教育强市必须有教育的高质量。质量问题始终是办教育的归宿点和落脚点。教育质量的高低,培养人才数量的多少、水平如何,始终是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我市虽然在《丹东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七个方面的目标,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市已经把衡量教育发展的指标提升到教育强市所涉及的项目。

  1、全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

  标准化学校建设是推进教育强市建设重要抓手,几年来,我市有计划、按比例全力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目前,我市已经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398所,占学校总数的78%,按时完成阶段规划的目标。

  下一步我市继续将标准化学校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重点工作来抓,把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与学校布局调整、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薄弱校改造工作相结合,按照《丹东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通知》(丹教〔2013〕81号)所确定的规划时间表的要求,有计划、按比例继续全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并明确年度建设任务,制定具体工作进度推进表,确定达标学校,明确责任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到2020年,全部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并通过省和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验收工作。对已经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的地区,要把学校建设重点放在巩固和提高上,切实办好每一所学校,实现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在推进过程中,我市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着重从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职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等八个方面,切实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确保每所学校的以上指标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校际间差异系数控制在小学≤0.65、初中≤0.55的要求和省定建设标准,从而保证所有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资源配置基本均衡。在实施普通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过程中,我市还进一步完善科学合理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加强对教研活动、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等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评估、检查。充分发挥名校作用,探索推行组建教育集团、托管等运行模式,大力开展“名师带徒”和“结对帮扶”等培训活动,以软件的改革与创新促均衡、促发展,使农村及城镇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使区域内中小学生基本享有同等的学习生活条件,实现区域内城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强市的关键环节,为此几年来,各县(市)区严格按照省市规划的要求,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截止到目前,东港市、凤城市、振兴区、元宝区和合作区已经顺利通过省和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验收。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进程,结合宽甸县和振安区的工作实际,我市制定了《丹东市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建设规划(2016-2018年)》。2016年振安区启动申报程序,2017年下半年接受省正式验收,2018年通过国家评估验收。 2017年宽甸县启动申报程序,下半年接受省审核评估;2018年上半年接受省正式验收,下半年通过国家评估验收。目前振安区、宽甸县正通过统筹资源、提升质量、保障公平、调整结构、改善条件、深化改革等举措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确保按规定的时限完成验收工作任务。对于已经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的东港市、凤城市、振兴、元宝区和合作区,已按照要求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和复查工作。并把学校建设重点放在区域内学校高质量均衡发展上,切实办好每一所学校,实现市域内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进衡发展。

  3、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各级政府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根据各类教育事业的不同特点和发展改革实际需要以及财力可能,合理确定并适时提高相关拨款标准和投入水平。继续把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确保教育经费发挥最大效益。继续实施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强化审计结果运用。加大学校财务信息公开力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规范资产处置行为,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对接农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数据库,提高教育扶贫精准度,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加大教师培训专项经费投入,多年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积极落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等各项政策,不断加大投入,2016年全市教育支出31个亿,比2015年增长28个亿,增长了11% 。同时,落实教育公用经费5%用于校本培训,促进教师岗位成长。实施高端培训计划,定期组织优秀教师、校长到知名学校、境外机构学习考察。

  4、全面推行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2016年,国家教育部印发了《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提出总体目标为: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层次合理、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教育法律制度体系,形成政府依法行政、学校依法办学、教师依法执教、社会依法评价、支持和监督教育发展的教育法治实施机制和监督体系。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体系健全完备,教育部门领导干部、校长、教师法律素质与依法办事能力显著提升,在全社会尊法守法的进程中发挥表率和模范带头作用。为全面提升教师的法制素养,促进广大教师依法执教,2014年,丹东市教育局下发了《丹东市中小学教师全员法制培训三年工作方案》,每年市教育局培训骨干教师、校长1000多人,各学校也聘请了法制副校长,积极开展模拟法庭、情景剧、知识竞赛、网络大赛等形式的法制教育,开展防拐骗、防灾害等实际演练,提高师生尊法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2015年,我市启动了制定完善学校章程工作,为推动依法治校提供依据,促进学校领导依法管理、教师依法执教、学生依法诉求等工作的发展。截止2016年底,全市基本形成了一校一章程的格局,有效地加快了依法治教进程。继续坚持依法控辍、管理控辍、教改控辍、扶贫控辍的总体思路,动员和组织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常抓不懈,采取多种有力措施,使我市农村初中辍学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控制在省定的范围之内。市及各县(市、区)教育督导部门继续把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要的督导内容,纳入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做好学校标准化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监控和督导评估工作。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作为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工作考核的指标之一。同时积极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方式,多角度、全方位监督教育,不断提升百姓对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度。

  5、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学校布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性逐渐加大,有更多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随之而来的是随迁子女逐渐增多,学龄儿童也从农村涌向城市,造成农村空置校舍逐渐增加,因而从上世纪80年代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学校整合资源、调整结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工作。我市也对学校的调整布局做了大量的工作,撤并一些条件差、学生少的农村小学,改善了学生的就读环境,同时因地制宜地开展了新学校的建设,配备了更多的现代教育教学设备和设施。近几年,我市在学校规划建设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立足实际,科学规划。着眼未来持续发展,优先考虑学校规划和建设,国土部门预留学校建设用地;规划、建设、交通、环保等部门在学校项目选址中充分考虑环境、交通等因素,确保学校项目选址科学、合理。二是积极配合,加强协作。教育部门要主动与规划、国土和建设等部门对接,形成协调配合机制,确保学校项目的规划和建设顺利推进。三是组织考察,学习经验。考察学习外地在学校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市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学校布局、规划和建设工作。四是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加大对学校建设项目编制、布局和规划的宣传力度,多渠道、多层次为学校布局和建设营造良好氛围,让广大群众支持和关注学校规划和建设。

  6、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

  目前,我市教师编制管理是按照国家、省有关文件要求核定到各个学校,县域内学校教师编制由省编办核准,市编办统一管理,市辖区及市直学校编制由市编办统一管理,在编制总量范围内可沟通协商调剂。在职称评聘方面,我市教师职称工作由市人社部门负责,教育部门协同,学校进行评聘推荐。自2015年开始,在全地区按照“试点先行、灵活多样、政策支撑、平稳进行”的原则,开展不同形式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7、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推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的能力和水平,我市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创新发展,履行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转型发展、优化发展、高效发展。一是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组建覆盖我市重点产业和行业的职业教育集团。以国家级示范校丹东职专、丹东民族学校为核心,组建丹东市现代制造业中职集团和丹东市现代服务业中职集团。二是推进中高职业院校紧密衔接。支持我市中职学校与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课程资源、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培养、信息交流等方面统筹与衔接,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三是创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式。国家级、省级示范校每校至少要建立1-2个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拓展委培、订单等多种方式培养渠道,为地方骨干产业和规模企业订单式培养比例达到50%。四是加快教学模式和学生实习实训改革。完善弹性学习制度,为全日制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创造条件。创新“互联网+职业教育”新理念,有计划推进 “互联网+技能”、“互联网+校企合作”等改革试点。分类组织实施学生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五是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专业教师每年有不少于50学时到企业开展生产锻炼,了解企业或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促进教师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引进和聘请企业或行业能工巧匠担任专业教师或实习指导者,鼓励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参与专业教学和技能培训。组织好每年的“百名教师进企业,百名师傅进校园”活动。六是推动传统专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专业方向。落实我市“六大战略”,围绕临港产业发展和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适应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结构、规格和质量的要求,引领专业设置向新技术、新设备、新行业方向发展。将积极探索在新能源汽车、智能仪器仪表、满族医药及健康产业、养生及美容业等产业的专业人才培养;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积极开设电子商务+现代农业的人才培养;推进旅游职业教育与我市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产业的对接,与国内知名旅游高校合作,创新我市职业院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七是畅通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渠道。实行开门办学,开放学校公共资源,发挥公益性,推动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社区教育融通,做好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每所职业学校至少要开设1个设在社区的职业技能培训站;每年至少举办1次面向社会的职业教育宣传和学生职业技能展示活动。八是通过捆绑帮扶等形式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近几年,我市通过开展名校办分校、百校帮村小、建立名师助教联盟等活动,不断扩大名校、名师的覆盖面,有力地推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8、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

  几年来,以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和辽宁省中小学图书馆(室)示范校评估为契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得到很大提高。图书馆、心理咨询室、数字化地理教室、理化生实验室、计算机教室、阅览室、卫生室、多媒体教室、录播教室等数量大幅提升。目前我市学生用计算机保有量达到2.08万台,生机比接近9.3:1。多媒体设备4600余套,“多媒体班班通”数占总体班级数的百分比为76.4%。其中市直学校541个班级、振兴区321个班级及元宝区146个班级全部实现班班通,东港市、凤城市也将基本实现班班通。435所学校接通宽带互联网,占学校总数的76%。

  先后印发了《丹东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先进校评估细则》、《教育信息化设备管理方案》、《丹东市学校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等文件,进一步规范并完善了我市教育信息化制度和管理体系建设。根据《辽宁省中小学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试行)》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丹东市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中规定:2016年底前,各县(市)区宽带网络“校校通”覆盖率达到65%以上,多媒体优质资源“班班通”覆盖率达到60%以上,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覆盖率达到50%以上。

  按照工作计划,2017年底前, “校校通指标”:互联网接入率达到85%,其中:10M以上接入率达到69%;“班班通指标”:多媒体教室占比达到80%,其中:通网率达到68%;“人人通指标”:学校开通空间比例70%,教师开通空间比例90%,学生开通空间比例100%。

  9、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树立良好教育形象

  近几年,我市积极开展优秀教师评选活动,通过评选“三尺讲台最美人”、“五星班主任”、“师德标兵”、“丹东好人最美教师”等,发掘教师们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网络等媒体的传播作用广泛宣传,以典型引路,推动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教育良好形象。大力宣传农村改薄成果,优化农村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今后,将统筹各级各类媒体进一步加强教育请示的宣传,全面发掘我市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尤其要加大对我市教育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引进人才和本地人才,为我市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大教育政策的宣传力度,多方位、多家度、多层次宣传我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教育政策部署、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政策措施,准确及时解读重大教育政策和文件,便于公众及时获取权威信息、了解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教育、理解教育、支持教育、关心教育,享受教育发展成果。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师、学生先进事迹的报道,展示学校发展成果,讲述学生成长中的良师益友,提升学校、教师的知名度,发挥典型的辐射作用。加强教育宣传队伍的建设,在原有的信息员队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网评员的队伍建设,利用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等媒体阵地,引导舆情向正面发展,全方位宣传我市教育强市的成果。

  主办单位:市教育局

  2017年6月1日